去儻水之濱,去藍藍小院 一羽 儻水之畔有孤魂廟村,那里有清澈的河水,有平緩而濃綠的秦嶺余脈,有雞鳴狗吠、草長鹮飛的田園野趣,還有讓人向往已久的藍藍小院……那是新興的網紅寵兒,是愛美人士的打卡地。 踏進藍藍小院,滿目的繡球花隨風搖曳,楚楚可人。它們或紅或白或紫或靛,碗口大小的花朵錦簇成團,惹人愛憐。繡球花又叫扶桑花,因花色多變被人們稱作植物屆的“變色龍”。最喜歡那種靛藍色的扶桑,在風中輕輕搖曳,宛如從唐宋時期緩緩移步而來的仕女,透著幾份優雅、溫情和高貴。小徑通幽處,草色青青,野花叢生。那些姹紫嫣紅的不知名的小花,如繁星點點,在風中眨著妖冶的眼。 小院內有民宿客棧,有土灶柴禾,有自遠方而來的游客。他們在如畫的風景中,自己動手做自己喜歡的菜肴,盡情享受這里的藍天白云、清新空氣和田園野趣的自由生活。柴禾在灶膛里泛著紅火的光焰,鐵鍋上升騰起噴香的霧氣,這是農家特有的煙火氣。主人家也會親自上陣,讓那一張張雪白的米皮搭配著鮮紅的辣椒,佐以油鹽醬醋,讓遠方的客人品嘗一碗滿含著米香、辣椒香的正宗漢中米皮。當然,用農家漿水和田埂上收獲的大豆熬制而成的洋縣菜豆腐,是與米皮最好的搭檔。一口熱辣的米皮,一口酸甜的菜豆腐,讓快樂的情緒立即放飛。還有最正宗的洋縣熬肉,那是最農家的做法。將新鮮的土豬肉與土豆、青菜、蘿卜、粉條等農家自產的蔬菜一起入大鐵鍋同煮,那是多么讓人垂涎的美味。熬肉上桌,十數人相聚,地產名酒秦洋特曲加持,這是多么讓人開心的時刻。 穿過藍藍小院,是一大片更為開闊的大院,那是客人最喜愛,最流連忘返的地方——藍藍花園。綠茵茵的草坪讓藍天更藍,白云更白,讓風兒更柔,讓那些恣飛的蜂蝶更歡暢。青磚綠瓦的陽光房,忽隱忽現在濃綠的銀杏樹下,平添了幾份神秘的誘惑。鵝卵石鋪就的蜿蜒小道上,五顏六色的格桑花已陸續綻放,它們在風中搖曳著,如畫作中的那些銷肩芊腰的仕女,讓人愛憐。圓圓的魚池邊上,月季、玫瑰、蝴蝶蘭、雛菊等各色花卉,在風中漫舞。美麗的花影倒映在池水中,與藍天白云的倒影相伴,與游弋的魚兒相伴,迷離了人的雙眼,迷醉了人的身心。 ------ 習習輕風中,衣袂飄飄,蕩著秋千飛上藍天的仙女們,讓她們歡樂的笑聲吸引著朵朵白云在小園的上空停駐。 有些累了吧,去那些有著藍色屋頂的陽光房里,來一杯香茗,來兩三盤時令水果、小炒,那是多么愜意的時刻! 小憩過后,閑庭信步,去那座覆蓋著茅草的四方亭子吧,那里有文房四寶伺候著你。你可以飽蘸濃墨,書寫江湖的書劍俠氣;你可以隨意涂鴉,描繪人生的禍福得失;你也可以吟詩作賦,指點江山穿越千古。 生在世,禍福相依,聚散離合,得失無常。就如這滿園的花兒,有綻放時的美麗,也有凋零時的落寞。愿我們像那些花兒一樣,靜待日出,承接風雨,看月落烏啼,與熒蟲相伴。就如這滿園的花兒,在春雨中生發綻放,在夏風中搖曳生姿,在秋色中結實生果,在冬雪中孕育期望與美好。 眼前的藍藍小院,如詩如畫,讓人流連忘返。就讓我們醉倒在這儻水之濱,靜臥在這一方小園之中。讓我們看萬紫千紅,看蜂蝶起舞,感受春的溫馨。讓我們聽鳥語蟬鳴,看熒光點點,感受夏的熱烈。讓我們聞稻黍飄香,聽蛙聲一片,感受秋的多姿。讓我們賞雪花飛舞,看銀裝素裹,感受冬的純潔。 ------ 一羽,稅務工作者。 +10我喜歡
作者:香山居士 一、鐵公雞簡介 鐵公雞真名叫李光義,年過古稀,是凌云鎮白石村人氏。他和老婆一起在上海教學,各自都有上萬元的工資。退休后,不料桂華一病歸西。他獨自一人,無兒無女,于是便告別了繁華的大都市,回故鄉過田園生話,說是要落葉歸根。 李光義向人要了一塊丟荒田,自己種糧種菜。并養雞生蛋,說這樣的物品環保,吃得放心。他很少出圩入市,日用品大都是從村里的小賣部購買。身上穿的衣服沒有一件值百元錢的,鞋子也沒有一雙比得上村里青年人的價格。有人暗中觀察李光義,得出的結論是:一年買不到十次豬肉。于是人們就議論開了:“李光義兩公婆都這么高工資,無兒無女,吃穿不舍花錢。估計他的存款最少也超五百萬了”、“他人這么老了,還能壽幾年?他存那么多的錢干什么?”。于是,李光義的個人財產就成了人們欲知未知的秘密。 二、鐵公雞如何成名 給李光義安別號鐵公雞的人有兩個。一個是他的堂侄李孟。另一個是村里常裝神弄鬼的靈姑陳二嫂。 一日,李孟在賭場上輸了個精光。向幾個人借錢不得,便想到了告老還鄉的堂叔。 “阿叔,吃過飯了嗎?”剛進門李孟故裝熱心。 “吃過了,坐吧。”光義挪過一把椅子。 “嘿嘿,阿叔你……身體棒在啊……”。李孟不敢開門見山,想繞個彎子再吐真言。 “什么事你直說吧”。李光義對這個堂侄的“光輝歷史”早有所聞,估計他無事不登三保殿,八成是為要錢而來。 “嘿嘿,阿叔,我最近手氣不好,輸得很慘。想向你借點錢返夲,你超超生我吧。” “什么,你要我借錢比你去賭賻?我豈不是送你上絕路?不行!不借!”李光義滿臉綁緊。 “真的不借?”這個楞頭青氣得從椅子上跳了起來。 “用于賭賻的錢,我一分也不借!用于正道的可以考慮。”堂叔毫不含糊。 “不借就拉倒,你這只鐵公雞!”李孟兩眼冒火,轉身便走。出門后一直叫罵:“你個只鐵公雞,保你今晚就死,死也不近你……”。 過了幾天,又是當靈姑的陳二嫂上門。她不是借錢,而是要李光義為建娘娘廟捐款。姑歷來總爰在村里沒事找事理,為的是要過水濕鞋,從中撈點便宜。李光義聽她把話說完,沉吩半晌才說:“自古歷來,我們村都沒有這個廟。現在要新建一個有什么好處?又不是文化遺產,更沒有宗教上的需要。迷信的東西不要再搞了,既勞民又傷財。如果是搞公益事業的我是支持的。”陳二嫂察言觀色,知無希望只好告辭。出門后,她逢人便說李光義是鐵公雞,一毛不肯拔。經過這兩個人的添油加醋,李光義是鐵公雞的別號便叫開了。 三、鐵公雞的秘密公開 天有不測風云,人有旦夕禍福。秋收過后,鐵公雞一病不起,堂侄李孟睹氣一腳不近。支書大成和村委幾個成員輪流照顧他。一個星期后,在醫院的病床上。鐵公雞鼓起最后一口氣,指著他從未離身的一只小木盒說:“我……我快……快不行了,我的秘密都……都在……這……”。話未說完,人巳駕鶴走了。 大成支書當眾打開小木盒。眾人發現里面只有存折一本,余額只有十萬元。有一大疊匯款的回執票據。再有就是他提前寫的遣囑:我過身后,在我身邊的領導,鄉親:我的錢已用于資助七個貧困學生讀書,從小學一直到大學。這是我報效國家的一點心竟。所存十萬元,用于料理我的后事,剩下的請代我捐給村里的學校。 李光義 二0一八年九月十五日 消息傳開,全村人立馬肅然起敬。李光義鐵公雞再也沒人敢叫了。 文/香山居士 +10我喜歡